编辑:中华游戏网来源:互联网整理更新时间:2023-04-26 17:24:03
游戏发烧友来看一下杨利伟回忆生死26秒惊险时刻,以下6个关于杨利伟回忆生死26秒惊险时刻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游戏资讯。
本文目录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现在回想起神舟五号惊心动魄的26秒生死瞬间时,杨利伟依然心有余悸,当时的心情和感受历历在目。 2003年10月15日,是个值得全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杨利伟成为了我国第一位登上太空的航天员,实现了我们的千年飞天梦。 成为 历史 第一人固然伟大,但杨利伟经历的考验,也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甚至在飞上太空的过程中,他所经历的生死瞬间,也令人、甚至令他自己都倍感恐惧。 当天早上9时整, 长征2F运载火箭搭载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正式发射升空。8台发动机将总质量达487吨的火箭和飞船托运起来,飞向浩瀚的太空。 那个时候,杨利伟的心情是非常紧张的。但是,他觉得这和平时的训练也差不了太多,甚至重力增加的曲线变化比训练时还要小,所以刚开始还觉得没什么。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就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了。 当火箭来到距离地表三四十公里的时候,火箭和飞船突然开始急剧抖动。这不是普通的振动,而是令人担忧的共振。 我们知道,共振是一种特殊的物理现象,它会给人体或者设备带来巨大的伤害和破坏。而杨利伟经历的共振更加恐怖,而是一种低频共振。低于10赫兹的低频共振,就会导致人体内脏的激烈反应,当时的频率大约是8赫兹。 杨利伟回忆说,当时感觉周围仿佛有无数人在他耳边“敲锣打鼓”一样,震动得令人难以承受。单单是这样的共振,就已经足够令人痛苦了,但此时还伴随着火箭上升时带来的6G的负荷,就更加令人难受了。 这样的情况,是训练时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杨利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这还只是个开始。由于共振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的,所以杨利伟也感受到了越来越剧烈的痛苦感。他的身体已经完全用不上力了,甚至感觉自己的所有内脏都要被震碎了。 当时唯一的感觉,就是自己可能要牺牲了。这不仅仅是心理上的感受,甚至生理上也让他以为自己要“过去”了。 杨利伟事后回忆,在执行任务之前,就有人问过他:有没有写遗嘱。因为对于军人来说,上战场之前是会写类似的文字的,而杨利伟登上太空也是以军人的身份执行任务的。但是,他当时并没有写遗嘱。我们不知道,在飞船共振的时候,他是否想过自己应该写遗嘱的。 当时的地面人员,也看出了杨利伟的情况不对劲。后来杨利伟回到地面看录像时发现,飞船共振的时候,地面大厅里的人几乎鸦雀无声,以为他不行了。 这个过程,一共持续了26秒。这不足半分钟的时间里,杨利伟经历了生死的考验。直到26秒之后,他才从死亡的边缘挣扎出来。直到他眨了眼睛,地面大厅才有人高喊“他还活着”,大家才激动地开始鼓掌。当时甚至有一位白发苍苍的技术人员,激动地像孩子一样哭了起来。 在神舟五号之后,我国的航天技术人员们找到了问题所在,将这个问题彻底解决。所以,从神舟六号开始,我国的航天员就再也不用承受这样的考验了。可以说,杨利伟用自己的生命,为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 探索 出了一条路。 实际上,他经历的考验还远不止这些。 他回忆说,在进入太空的时候,他的眼睛已经充血,还出现了鼻塞、头晕等各种不适,甚至还出现了错觉,以至于他看到的画面都是以180 翻转的。这种翻转不仅会导致行动上的不便,还可能引起运动病。所幸凭借着此前的训练,杨利伟在几十分钟后克服了困难,错觉也消失了。 即便是经历了这样的生死考验,杨利伟还是把最镇定、坚定、笃定的表情和状态展现给了全国人民,并说“一定不辜负首长和全国人民的重托,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去迎接这次挑战。我向祖国和全国人民保证,坚决完成任务”。看到这里,我一下子就热泪盈眶,被航天员的勇气和决心所震撼。 作为第一次上太空的人,说杨利伟是冒着生命危险在执行任务,一点也不为过。面对未知的太空,稍有差池就会万劫不复。但是,他还是完成了这项伟业,圆了我国人民数千年来的飞天梦,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不只是首次飞天,即使是在我们已经多次实现载人航天任务的情况下,再次进入太空,仍然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甚至在这次神舟十二号任务发射前,航天员聂海胜的朋友还劝他,说虽然对他的能力和祖国的航天技术都非常有信心,但太空的未知太多,还是建议他别去太空。而聂海胜的回复也是非常坚定的:只要国家需要,他就上太空。 说真的,想要成为一个英雄,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要成为一个人心里的英雄,做到事事让他满意就够了;成为许多人的英雄,就要付出大量的汗水和努力;想要成为全国人民心里的英雄,那么就要进行常人难以想象的奋斗甚至不得不行走在生死的边缘。 航天员就是这样一群人,不仅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付出了我们想都不敢想的辛勤努力,还冒着我们不知道的风险,才能够执行一次又一次的航天任务,为我们铸就这样令全世界震撼的中国飞天梦。 毫不夸张地说,对于这些航天员,给予再高的荣誉、再多的关注,都不为过。他们,就是我们的明星。
2003年10月15日,对于全中国而言都是一个伟大的日子,长征2号火箭成功将神舟5号飞船发射到了太空,神州五号是我国的第一架载人航天飞船,里面坐着的是我国第1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杨利伟此次上天之前已经做好了为祖国航天事业献身的准备,勇挑中国航天第一人的重担,是真正的开拓太空的猛士,已经名垂青史。他的上天之旅经历了三次生死时刻,至今看来仍让国人心惊肉跳,叹为观止。
当火箭上升到距地面三四十公里的时候,飞船和火箭因剧烈抖动而产生的低频共振,频率在10赫兹以下,这种共振远远超过了普通人的身体承受能力,饱经训练的杨利伟也撑不住了,感觉到自己的五脏六腑都快被震出来了,这个难受的时间一直持续了26秒。杨利伟事后回忆,他感觉到自己不行了,愣是凭借强大的毅力不断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这才挺过了这濒临死亡的26秒。杨利伟作为我国第1个飞入太空的航天员,身体素质是最强的,平时的训练强度也是最大的,就是为了应急进入太空之后的各种紧急情况,但仍然没有料到火箭和飞船会产生对人体造成如此巨大痛苦的共振。
坐在地面指挥站中的航空工程师们也十分紧张,到26秒时他们发现杨利伟眼皮子抖动了一下,这才放下心来,原来杨利伟还活着。指挥大厅中爆发出了剧烈的掌声和呐喊声。事后,火箭工程师们发现了问题的所在,这次死亡共振的原因在于火箭的振动过于激烈,他们对火箭推射器的振动频率进行了技术性调整,使之后的宇航员再也没有遇到过类似的问题,这种经验教训是杨利伟用生命换来的。
杨利伟在经历过死亡26秒之后,到了太空的预定轨道,身体发生了严重的倒悬反应,站着就感觉自己脑袋朝下一样,他没有慌乱,凭借着强大的毅力,经过了十几分钟的调整,这才恢复了正常。此后飞船驾驶舱内也刷成了不同的颜色,以帮助发生这种反应的宇航员及时进行调整。杨利伟在从太空返回地球的过程中又遇到紧急情况,返回舱的窗户玻璃发现裂纹,着实把他吓了一跳,当第2块玻璃也出现同样裂纹的时候,杨利伟悬着的心放了下来,断定不是返回舱出了技术故障。他落地的时候,嘴角有血迹,这是被耳麦划伤了,没有大碍。中国宇航第1人杨利伟用他三次濒临死亡的经验推动了我国宇航技术的发展,值得全国人民敬拜!
随着神舟十三的成功着陆,我们不禁思绪万千,这么多年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三号,我国已有多名航天员顺利升入太空,翱翔天际。不过最让大家难忘的还是杨利伟,因为他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一人,当初是抱着牺牲的决心飞上天的,甘愿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奉献终生,开疆拓土的第一人永远都是那么伟大,一个人在飞船中如果不是强大的意志力和专业的能力支撑,估计很难回来。
一:是中国飞天史上第一人。
对杨利伟的记忆好像一直停留在小的时候,从父母和电视上得知他是我们中国飞上太空的第一人,那会对航天事业还没有很多的了解,只知道能够进入太空的人是非常厉害的。于是杨利伟就成为了很多人梦想中的一粒种子,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够成为一名伟大的航天员。
二:在飞天过程中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危险。
因为是第一人,也是第一次升空,尽管在地球上已经做过了几千遍,几万遍的实验,等到真正进入太空中的时候还是会有很大的差别的。杨利伟在整个过程中遇到了我们难以想象的危险,生死26秒,产生共振,玻璃破裂,奇怪的声音等等,真的不知道他当时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三:出舱的时候嘴角流血。
印象很深的一幅画面就是当杨利伟成功返回出舱的那一瞬间,他的嘴角流着血,很明显是受伤了,因为当时经验不足,杨利伟在出舱之后直接就站了起来,现在的航天员们出舱的时候都是需要坐在座椅上面,被人抬出来的。
杨利伟作为飞天第一人,无愧于航天英雄这一称号,如今都已经57岁的杨利伟每天都在和航天员们一起训练,他还是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够重返太空的。
2003年10月15日,是对中华民族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一天, 这天上午,杨利伟搭乘我国自行研发的运载火箭和载人飞船,向星辰大海迈出了中国人的第一步。 我国的载人航天计划1992年上马,截止杨利伟登上神舟五号飞船前,已进行过四次无人发射实验,地面模拟实验更是进行了无数次。 用总设计师戚发轫的话来说, “我们想了几百个故障,每个故障都要找出一个对策” ,可以说把所有能想到的风险都尽最大可能排除了。 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最终还是有一个致命性的问题逃过了工程师们的排查,以至于杨利伟在火箭升空过程中经历了“生死26秒”。 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于1992年,按说1992年的中国在航天领域并不是没有底子的国家,改开前我们就已经成功研发了洲际导弹和人造卫星。 但由于种种原因,1992年时我国真正拥有实践经验的航天人才却很少,并且出现了断层,一批参加过两弹一星的老航天已经年近花甲,一批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没有实践经验。 因此经过领导反复斟酌,载人飞船总设计师这一重任最终落在了当时还差一年就要退休的戚发轫肩上。 戚发轫时任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总设计师,并且在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一号卫星项目中他都是主要负责人之一,并且参与过东风系列导弹、长征一号火箭的结构设计工作,是妥妥的两弹一星元勋。 对组织上的任命,时年已经59岁的戚发轫原本是想拒绝的,他觉得一来自己老了,精力体力不如年轻人胜任,二来送人上太空,这是人命关天的事,这跟他此前研究导弹、卫星是不一样的。 戚发轫曾赴苏联载人航天指挥现场参观学习,知道苏联飞船总设计师在即将发射前要跟宇航员们开一个会,总设计师要在会上向宇航员传递信心,向宇航员保证 “你们一定能回来”。 据戚发轫后来回忆,他当年对自己并没有信心,觉得自己 “不敢给航天员讲,你上去吧,一定能回来。” 但当时也找不出比戚发轫更合适的人选了。戚发轫1933年出生于辽宁复县,成长在日占时期的东北,从小就切身体会了做亡国奴的悲惨。 而好不容易日本人撤走后,戚发轫又耳闻目睹了美国飞机对丹东、沈阳的“误炸”,从那时起,戚发轫就立志 科技 报国。 1952年,戚发轫考入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工艺专业,1957年,成绩优异的戚发轫被分配到刚刚成立的,中国最早的航天科研单位——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苏援撤走,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戚发轫等老一辈航天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工程奇迹。 回想起自己的初心,戚发轫最终决定担起神舟总设计师的重任, “既然国家需要,再多挑战也要上!” 在老一辈的努力下我们曾取得了令人自豪的成绩,但九十年代在载人航天领域,相比于美俄我们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在我们还没有启动载人航天项目之前,苏联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空间站,美国更是已经多次登月。 1992年我们启动自己的载人航天项目的时候,就像当年搞“两弹一星”时一样,我们遭到了国外的技术封锁。 中国地大物博,又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航天领域注定是美俄的主要竞争者,曾以举国之力推动阿波罗计划的美国对此心知肚明,因此即便在所谓的中美蜜月期,美国在航天技术上也是对中国严防死守。 这意味着我国在载人航天的研发过程中除了笼统的大方向以外,一切具体的东西都得自己摸索。 怎么摸索?做试验呗。在戚发轫的主持和国家的支持下,北京航天城拔地而起。这里建设了亚洲最大的真空罐、亚洲最大的电磁兼容实验室、世界上最大的振动台…… 而建设这些的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充分地进行地面实验。 按照敲定的时间表,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一号)的无人试飞要做到“争八保九”,也就是争取1998,最晚不超过1999年试飞。 为了赶上这个进度,戚发轫优先保障飞船返回系统的研发,终于在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顺利返回着陆。 搞科研就是要不断试错,神舟团队在研发飞船的过程中当然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挫折。 上级领导对神舟团队做出了明确要求:可以失败,但绝不能有任何航天员牺牲。 此前美苏两国的载人航天任务已经发生过多次严重事故,两国都有多名珍贵的航天员牺牲,而且由于任务的性质,这些牺牲的航天员往往是尸骨无存。 为了提高航天员在意外情况下的逃生几率,戚发轫设计了八个不同高度下的逃生方案。 并且在之后的几次试飞中,神舟飞船还搭载了“模拟假人”装置,力求最大程度地发现问题和隐患。 美苏等国在研发阶段都曾使用了猴子等“动物试飞员”,但我国并没有,有关专家对此的解释是,美苏当年之所以先派动物上天,是因为不确定在失重情况下动物能否长时间存活,而对我国来说这一点已经无须验证了。 并且,飞船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是根据人的各项指标设计的,动物的体型、代谢率等跟人不同,因此动物试飞员的存活状况对飞船调试的借鉴意义其实很有限。 于是戚发轫在神舟一号到四号的试飞中并没有安排动物实验——事后来看这恐怕是个错误。 时间来到2003年,十一年来,戚发轫领导的中国载人航天团队从无到有,在西方的技术封锁下搞出了属于自己的航天体系。 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下,中国载人航天研发团队把保证航天员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工程师们对从发射到着陆的整个过程反复斟酌,设想了几百个可能的故障,并一一设计对策,一点一滴拉高成功的概率。 终于在2003年10月15日,迎来了神舟五号正式发射的这一天。 这一天早上,杨利伟进入飞船前,戚发轫原本想按照国际惯例向杨利伟传达一下信心,毕竟消除航天员的紧张情绪也有助于任务的成功。 没想到在会上研发团队反倒被杨利伟安慰了,杨利伟对工程师们说: “你们放心!我们作为航天员都是飞机驾驶员出身,驾驶飞机的每次特技飞行和起飞降落都是生死攸关的。我们相信你们设计师没有什么问题,我们最担心的是怕我们的任务完成不好。我们不怕牺牲,你们也不要顾虑。” 10月15日上午,航天员杨利伟进入飞船,8时59分,指挥中心开始了倒计时读秒。 据生命体征监测仪器显示,杨利伟即便在倒计时过程中,心率仍维持在十分平静的每分钟76次,可见其心理素质是多么强大。 据资料显示,之前国外的航天员在发射前的心率有达到每分钟几百次的。 上午9时整,搭载着神舟五号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准时点火起飞。随着一声隆隆巨响,火箭底部强劲的火焰把发射台上近千吨水瞬间汽化,火箭在滚滚蒸气中拔地而起。 载人航天最危险的就是升空和返回这两个阶段, 历史 上的航天事故基本都是在这两个阶段发生的。 实际上就在神五发射的半年多以前,美国就发生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七名宇航员在事故中全部遇难。因此随着火箭的起飞,指挥室中所有人的心也都提了起来。 火箭加速升空的过程中航天员要承受8个g的加速度,这样的“推背感”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来的。 饶是飞行员中选拔出来的航天员,在刚上离心机进行地面模拟的时候,也往往会被压得眼前一黑失去意识,即便是经过反复训练的合格航天员杨利伟,承受这8个g的负荷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然而就像故意考验这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中国人一样,就在火箭上升到四十多公里的时候,杨利伟突然感受到一阵强烈的震颤! 这股震颤是杨利伟此前人生中从来没经历过的,它频率并不高,也并没有多剧烈,但杨利伟却发现自己的五脏六腑包括脑子跟这一振动发生了共鸣! 如果恶心呕吐的感觉是胃里翻江倒海的话,那杨利伟此刻的感受就是心肝脾肺肾同时在肚子里翻江倒海。更可怕的是连脑子也同样如此,杨利伟感觉眼前一阵阵发黑,据他事后回忆,当时他 “我真的以为我要死了。” 好在就在他频临昏迷的时刻,这一共振迅速衰减并消失了, 杨利伟看了一眼计时器,发现刚刚的振动总共只持续了26秒,他的主观感受却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噩梦。 这短暂的“生死26秒”发生在飞船穿过电离层与指挥中心通讯中断的时间内,因此当不久后通讯恢复,地面指挥中心重新看到舱内情况时,随着监测员一声 “利伟还活着!” 大厅里响起一阵掌声。 之后神舟五号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进行了十四圈在轨飞行,10月16日,在经过21小时23分钟的飞行任务后,神舟五号返回舱在位于内蒙古的着陆场准确着陆。 杨利伟在现场人员的帮助下出舱,面对人们的关切询问,杨利伟对工作人员们表示: “我的身体很好,能坚持到现在是你们的功劳!” 但有观看现场直播的细心观众发现,杨利伟刚出舱时嘴角是有血迹的。 稍作休息后,杨利伟就即刻汇报了任务过程中的种种情况,包括那险些致命的26秒。 那么这“生死26秒”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就是火箭在升空过程中箭体的振动跟航天员的内脏发生了共振。 在那26秒期间,火箭的振动频率刚好跟航天员内脏的固有频率相近,结果内脏的振动从箭体的振动上获得能量,振幅迅速变大。 科幻小说《三体》中描述的太空武器“次声波氢弹”,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来实现“不破坏对方装备,只杀伤对方人员”的战略目的。 听了杨利伟对那26秒经过的讲述后,戚发轫也是立刻就意识到了这是共振造成的,他在后来的采访中表示: “飞船也好火箭也好,对8-10赫兹低频的东西不怕。但是我们就没想到人的五脏、人的脑袋,它的固有频率就在10赫兹左右,你外边有这么个频率跟他共振起来,他心里很难受。 就是说我们设计上考虑不周,但是航天员没有受到这个意外的影响,圆满完成了任务。” 神舟飞船研发团队立刻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改良,之后的载人航天任务中再没出现过这个问题。 但作为航天先驱的杨利伟,他的身体在这短短的26秒里却已经受到了不小的损害,他之后再也没有重上太空据说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按说研发人员在之前的隐患排查过程中已经十分仔细了,但由于他们原本都是研究导弹、卫星的,没有设计载人飞船的经验,因此有了这一疏忽。可见思考问题多一个维度是多么重要。 但经验都是在挫折中总结出来的,不管怎么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任务都是十分成功的。 作为神舟系列飞船首任总设计师的戚老名字中“发轫”二字,有开动、起步的意思,而我国的航天事业也可以说自神五成功以后进入了新阶段,又好又快又稳,一路走来成就斐然。 参考资料 戚发轫:我有青云志 何惧星汉遥 央广网 2022
登一次太空的代价真的是太大了,杨利伟在登完太空之后,双腿几乎处于瘫痪的状态,好久才恢复过来,而且在太空非常的不方便,什么都做不了,再加上杨利伟的家庭当时也添了一个女儿,所以需要照顾人。
年纪大了身体素质不允许
二零零三年十月十五日,随着点火命令的下达,神舟五号在万众瞩目中带着杨利伟升上太空。可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升空后用二十六秒时间,杨利伟陷入昏迷休克状态。当时所有人的心都绷紧了,火箭已经升空,根本就无法对他进行救援。正当大家焦头烂额时,杨利伟的眼睛动了一下,最后慢慢醒来,总指挥激动得瘫倒在椅子上,生怕再出现什么意外。
事后分析是飞船升空产生的共振,并紧急对此修改,从那以后,航天员再也没出现过这种情况。历经二十多小时的飞行后,杨利伟成功返回地面。出舱时,他面带微笑的向全国人民挥手致意,证明他已经安全着陆,让所有人放心。
每个强大男人的背后,都有个默默付出的女人。为了照顾杨利伟,妻子张玉梅辞去工作,一心一意打理家庭。为了这个家,张玉梅可谓是费尽心血。当年杨利伟还在参加特训,两岁的女儿突然患病,张玉梅怕影响丈夫训练,硬是没有通知杨立伟,自己背着女儿去医院,可到最后,他两岁的女儿还是不幸病逝。
当杨利伟听到消息后,哭得撕心裂肺。在通知爱人后,杨利伟只用一天调整情绪,随后就又投入到工作中,一边是自己的小家,一边是国家杨利伟忍住悲痛,成功完成任务,成为了中国航天第一人。
在第1次登上太空之后他的身体受到了影响
事后,有很多人好奇,为什么杨利伟从那以后就再也没登上太空?其实这并不是杨利伟不愿意,而是他的身体已经不允许再上太空了。当时对于飞船的设计没有任何经验,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行。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因为共振导致他休克二十六秒,对他的身体损害巨大。虽然事后在慢慢恢复,可终究无法再次登月,现在的杨利伟已经转到幕后,为祖国培养大批航天人才。
如果不是杨利伟首飞成功,我们的航天事业也不会突飞猛进,更不会成为航天强国。让我们一起向杨利伟致敬。
杨利伟在自传《天地九重》中这样描述自己在太空遭遇的危险,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心里就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从杨利伟的自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杨利伟的太空之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相反,这次太空之行遇到了不少危险,并且给他的身体造成了损伤。
或许,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他明明只有38岁,从此却再未登上太空。
一、神舟五号返回地球时,杨利伟九死一生
2003年10月15日09时整,神舟五号飞船准时发射升空,飞船上载着的是我国第一代宇航员杨利伟。2003年10月16日6时51分,神舟五号返回,杨利伟走出舱门,向大家挥手。此时的杨利伟表面上看起来神态自若,毫无异样。
事实上,此时杨利伟的形象已经被处理过。
他第一次打开舱门的时候,其实满脸鲜血。不过为了塑造中国第一宇航员的完美形象,在处理了伤口与血迹以后,这才重拍了出舱画面,也就是当年我们看到的那一幕。
作为常人,我们无法想象杨利伟究竟经历了什么,使得短短一天的太空生活,就差点葬送了他的性命。
后来,杨利伟仔细回忆了他经历的这些惊险瞬间:
在火箭开始升空的过程中,随着火箭逐步加速,杨利伟身体承受的负荷越来越重,不过还好在训练的时候,他就已经适应了这种负荷,所以身体感受还挺好。
但是当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高度的时候,飞船和火箭突然开始剧烈抖动,甚至产生了共振。
科学实验表明,这种低频的共振是要命的,它能带动人体内脏产生共振,让人感觉非常痛苦,也就是杨利伟形容的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的感觉。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此前的训练中,科研人员也没有预料到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没有对杨利伟进行过类似的训练。
可想而知,当时的杨利伟是有多么的痛苦与恐惧。
但是眼前发生的险境,只能靠他自己硬抗。
此时地面的工作人员也在时刻关注着杨利伟的情况,画面上的杨利伟一动也不动,大家就这么死死盯着屏幕,谁也不敢乱动。
到了3分20秒时,阳光透过舷窗照在了杨利伟的脸上,他忍不住眨了一下眼睛。
接着指挥大厅里就有人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不少老专家看到这一幕,激动地哭了起来。
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中国 历史 上第一次把人送上太空,因为没有经验,一切都是未知。稍微有一个变故,杨利伟就是九死一生。所以大家为杨利伟的个人安全,为这次载人航天行动捏了一把汗。
所幸杨利伟挺过了这激动人心的26秒,得以继续执行任务。
不过在返回地面的时候,又出了一个岔子。
10月16日,飞船开始返回地面,在进入大气层的时候,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通红。接着飞船的外表面开始剥落,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飞船表面剥落,这一点在杨利伟的预料之内,因为在地面的时候就已经学习了其中的原理。但右舷窗出现裂纹,可是致命的危险,当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仅仅因为一个预热板出现了裂缝,就发生了解体的惨剧。
要是舷窗裂开,绝对是死无葬身之地。
所幸是虚惊一场!
但是对杨利伟的考验远不止如此。
杨利伟随身佩戴了一个麦克风,麦克风有不规则的棱角。在落地时,由于巨大的冲击力,使得麦克风划破了杨利伟的嘴角,流了很多血。
不过还好划破的是嘴角,如果是颈部,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因为很多东西对我们来说都是未知的,所有人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失误。
航天飞行,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项很大的挑战,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已经有22名宇航员发生意外,他们为航天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即使危险重重,以杨利伟为代表的中国宇航员们依然不负使命,为了中国人的太空梦而努力奋斗着。让我们为他们的勇敢与付出致敬!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杨利伟回忆生死26秒惊险时刻(26秒,杨利伟曾经历生死时刻,当时以为自己要牺牲了)》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游戏资讯,敬请关注悠悠游戏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上一篇: 动漫建筑(动漫建筑设计)
下一篇: 超级食肉男孩(超级食肉男孩死忠粉)